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28卷  第2期

煤田地质
川南须家河组第四段TONSTEINS的岩石地化特征
Kurt Burger, 任友谅, 周义平
2000, 28(2): 1-5,65.
浏览量:18 下载量:0
摘要:
对四川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4段(T3xj4)中的5层TONSTEINS做了较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它们都是同沉积的酸性火山灰,在泥炭沼泽环境下,经过水解和后期成岩作用,转变成质地较纯的高岭石粘土岩。TONSTEINS的岩石结构类型较简单,以致密型和团粒—致密型为主,结晶型较少。同层TONSTEIN的岩石结构类型和某些亲石元素含量及组合关系在较大范围内保持稳定,并具有显著的标志性;TONSTEIN是区域煤层对比和建立年代地层格架的最重要的基准层。
山东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充填演化动力学特征
兰恒星, 李增学, 魏久传
2000, 28(2): 6-10.
浏览量:15 下载量:0
摘要: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在黄县盆地进行高频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充填演化的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动力学模拟及充填演化分析,认为黄县盆地的充填演化过程受两期裂陷作用的控制。第I裂陷期以盆地有间歇的快速沉降为特征;第II裂陷期表现为盆地的持续缓慢沉降。这两期裂陷作用控制着层序的形成与发育。
鲁西南主要煤田岩浆岩特征及对煤的影响
赵民, 黄春慧, 汤振清
2000, 28(2): 10-13.
浏览量:24 下载量:1
摘要:
在对鲁西南地区主要煤田岩浆岩的分布情况、侵入层位、岩性、岩相、岩石类别、时代、来源、厚度、侵入层数等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岩浆岩发育规律及岩浆侵入对煤层、煤质的影响,为今后矿井建设及煤炭开采提供参考。
BP网络在沉积环境自动识别中的应用
方志江, 曲政
2000, 28(2): 13-15.
浏览量:18 下载量:0
摘要:
应用BP网络算法,实现了一个基于粒度数据的沉积环境自动识别系统。用它对几个地区不同沉积环境类型的现代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细致的粒度母体模式分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矿井地质
权家河煤矿褶皱构造发育特征
王英
2000, 28(2): 16-18.
浏览量:28 下载量:0
摘要:
系统分析了权家河煤矿不同规模褶皱构造的形态特征、组合方式和展布规律,探讨了造就褶皱构造发育特征的地质条件及其演化过程。从而为指导权家河煤矿生产和揭开渭北煤田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的面纱提供了依据。
煤层气
中国部分煤储层解吸特性及甲烷采收率
傅雪海, 秦勇, 叶建平, 唐书恒, 章云根
2000, 28(2): 19-22.
浏览量:27 下载量:4
摘要:
根据常压下的解吸实验和煤层气参数井实测数据分析,我国煤的解吸特性变化较大,解吸率主要受煤层埋深及煤级的影响。最佳解吸深度一般在400~600m之间,镜质体反射率小于3%时,随煤级的升高而增大;大于3%时,则相反。我国煤储层的吸附时间长短与煤级没有特定关系,但在某些地区与煤层的含气量高低有关,甲烷含量低则吸附时间长,尤其是小于8m3/t时急剧增长。从现有资料看,我国煤储层的吸附时间一般不超达9d。煤层甲烷采收率不仅取决于煤层的含气性、煤的吸附—解吸特性以及煤层所处的原始压力系统,而且还受控于钻井技术及开采工艺。根据美国的经验和我国部分测试结果,估算我国煤层甲烷的平均理论采收率为27%。
煤层气含量测试中的有关问题
李小彦
2000, 28(2): 22-24.
浏览量:23 下载量:0
摘要:
为完善煤层气含量测试技术,笔者以美国GRI气含量测试指南为基础,根据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中诸多试验井的解吸试验结果,分析了测试环节的最佳实施尺度,探讨了各测试参数间的关系,对煤层气含量测试技术提出了新的认识。
就XS—02井压裂情况谈煤层气井完井及增产措施
席先武, 宋生印, 张群, 韩宝山
2000, 28(2): 25-28.
浏览量:21 下载量:0
摘要:
在对XS-02井完井压裂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3种完井方式和3种压裂液在煤层气井中的适应性,结合XS-02井压裂施工的具体情况,解释煤层气井压裂时高滤失和高施工压力的原因,为以后各井的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开平—涧河地区煤层气勘探前景
汪泽成, 郑红菊, 范文科
2000, 28(2): 28-32.
浏览量:20 下载量:1
摘要:
开平—涧河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以9#和12#煤层分布最稳定,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平均达70%以上。煤热演化成熟度Ro值在0.85%~1.26%之间,煤阶分布具有从北往南、向斜轴部向两翼降低的特点。煤层割理倾向稳定,不受构造线影响,大多未被充填。等温吸附实验表明,煤的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分别为30.05m3/t,3.13MPa。煤微孔结构根据吸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特征可分为3类。煤层上覆地层有效厚度具有由北向南减薄特点,北部向斜两翼断层带附近水体交替活跃,矿化度低,南部水体不活跃,矿化度高。煤层瓦斯分化带下限为600m。煤层含气量6~12m3/t,估算煤层埋深在600~1500m范围内煤层气资源量为705×108m3。城坨—小营地区可作为煤层气试验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岩体多重裂隙网络渗流模型研究
柴军瑞, 仵彦卿
2000, 28(2): 33-36.
浏览量:15 下载量:0
摘要:
将岩体中的各种裂隙和孔隙按规模和渗透性分为4级处理,即一级真实裂隙网络、二级随机裂隙网络、三级等效连续介质体系和四级连续介质体系。各级裂隙(孔隙)都形成各自的裂隙网络,并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各级裂隙网络之间的联系,组合形成岩体多重裂隙网络渗流模型,从而较全面地反映了地下水在岩体中的运动规律,并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
钻井井壁突水淹井的治理
王联
2000, 28(2): 36-38.
浏览量:13 下载量:0
摘要:
祁东煤矿风井在建井过程中,发生钻井井壁突水事故,井筒被淹。采取静水抛碴注浆封水,突水段壁后注浆置换充填截水的综合治理方法,切断突水通道,成功地治理了此次突水事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为解决类似矿井水文地质问题提供了施工方法和技术途径。
大采深倾斜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形态的连续探测
张文泉, 张红日, 徐方军, 李敬法
2000, 28(2): 39-42.
浏览量:18 下载量:0
摘要:
利用多回路钻孔注(放)水连续探测系统,结合断裂力学分析,研究了大采深倾斜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特征与形态,结果表明底板破坏形态为一匙形,与厚煤层开采所形成的破坏形态相比其破坏特征的差异在于,底板采动裂隙主要是原生节理裂隙的扩展,而工作面推过压实后,绝大部分裂隙又趋于闭合。
斜坡变形综合评价系统研究
刘涌江, 杨梅忠, 邢爱国
2000, 28(2): 43-46.
浏览量:32 下载量:0
摘要:
应用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结合研究斜坡变形的各种方法,建立了针对斜坡变形和破坏的工程地质评价系统。该系统由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的稳定性计算子系统、可靠性评价子系统和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预测子系统3部分组成,可完成对斜坡的稳定性计算、可靠性评价和变形及破坏的预测等功能,通过实例计算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斜坡灾害的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低温热储及其井中热场
傅耀军
2000, 28(2): 46-49.
浏览量:20 下载量:1
摘要:
中低温地下热水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其成因及赋存规律的研究,是合理勘探、开发的基础。本文从地层、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入手,根据地热传导原理,研究了传导型热储的发育条件,划分了主要热储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井(孔)中热场及井液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井液温度分布曲线及井液温度变化与地层的对应关系。该成果对勘探开发地下热水有指导意义。
矿井物探
矿井电穿透方法技术的研究
韩德品, 石亚丁
2000, 28(2): 50-52.
浏览量:21 下载量:0
摘要:
通过研究工作面两巷道间电穿透建场理论和方法技术,优化出单极—偶极法等6种电穿透技术,用于探测工作面顶底板内的电性变化;煤层偶极—偶极法用于探测工作面煤层内的电性变化,为分别探测工作面顶底板内和煤层内的含、导水构造提供了一套新技术。
小口径钻孔窥视仪及其应用
张福平, 解延力
2000, 28(2): 53-54.
浏览量:18 下载量:0
摘要:
直径为28mm的钻孔窥视仪可以送入锚杆钻孔,其输出的图像可用于孔壁的岩性识别及钻孔表面观察。实测表明,KSY—I型钻孔窥视仪在煤层顶板小孔径钻孔中可用于煤岩识别以及裂隙观察。
矿井测井技术及其应用
郭爱煌, 张福平
2000, 28(2): 55-58.
浏览量:16 下载量:0
摘要:
介绍了煤矿井下钻孔测井技术及其发展,并论述了应用无缆测井技术的矿井防爆测井系统及其在煤矿井下的实际应用。
探矿工程
用钻进参数仪实时判层
滕子军
2000, 28(2): 58-60.
浏览量:28 下载量:0
摘要:
利用钻进参数仪采集的各岩石的钻速、钻压、转速3个参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种岩石的视可钻性指数,并在钻进中实时判层。
单管旋喷用异型喷头施工大直径桩的工艺技术
韦讲汉, 廖南
2000, 28(2): 61-63.
浏览量:28 下载量:0
摘要:
传统单管法旋喷桩径一般在300~800mm,桩材强度、桩径、水泥用量等参数变化很不稳定。而采用异型喷头工艺技术,单管法旋喷的桩径可有效增大,其成桩工效及质量明显提高,也降低了施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