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29卷  第2期

煤田地质
JAVA编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究与应用
芮小平, 王志勇, 付长晶, 张冬明
2001, 29(2): 1-3.
浏览量:34 下载量:5
摘要:
随着"数学地球"的提出,GIS向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实例"苏鲁豫皖煤炭资源信息系统",介绍了利用优秀的网络编程语言Java研制GIS软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华北晚古生代煤系I/S间层粘土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王水利, 姚改焕
2001, 29(2): 4-7.
浏览量:41 下载量:3
摘要:
通过ICP和INAA方法对华北几个晚古生代煤田(煤矿区)的I/S间层粘土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无序间层粘土岩REE含量较低,并具中-弱Eu正异常为特征;IS有序间层粘土岩以REE含量高,中-强Eu亏损为特征。两种I/S间层粘土岩的REE含量及特征均与NASC有所不同。物源分析表明,无序间层粘土岩主要由中性火山碎屑(岩)在原地蚀变、转化而成,而有序间层粘土岩则是由酸性岩蚀变而成
煤中铅的地球化学特征
唐跃刚, 张会勇, 代世峰, 杨小红, 陈定元
2001, 29(2): 7-10.
浏览量:24 下载量:7
摘要:
铅属于重金属元素,也是煤中的有害元素之一,煤中的铅通过风化、燃烧等各种途径转移到大气、水以及土壤中,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应用地球化学、矿物学、物理化学和环境化学等方法,对煤中铅的地球化学特征、赋存状态、迁移规律与富集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为环保和脱铅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用钻孔煤心鉴别煤层煤体结构及其应用
雷崇利
2001, 29(2): 11-13.
浏览量:33 下载量:5
摘要:
通过对煤心样品的观察研究得出,煤心具有不同的形状,此形状受煤体结构制约,区分不同煤心形状,能确定煤层中不同的煤体结构。利用该煤体结构能估算出煤储层渗透率的大小,这对煤层气选区评价,煤层射孔压裂层段的选择,煤与瓦斯突出带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韩城石炭—二叠系原煤的自身固硫率和硫的烧失率
雒昆利, 王五一, 姚改焕, 米娟层, 史江峰, 张红民
2001, 29(2): 13-15.
浏览量:59 下载量:4
摘要:
对陕西韩城矿区的石炭-二叠系4个主采煤层的原煤自身固硫率和硫的烧失率进行了研究,其中11号煤96%的硫,5号煤98%,3号煤92%和2号煤94%的硫在80 0~850℃温度下灼烧2 h已分解释放。其燃渣中的硫主要以硫酸盐的形式存在。煤自身的固硫率和灰分含量密切相关,特别是与煤灰分中的氧化钙关系最为密切。原煤中硫的烧失率与煤中全硫、有机硫和无机硫的含量关系密切。
矿井地质
矿井地质构造定量评价模型探讨
周云霞, 曹代勇
2001, 29(2): 16-19.
浏览量:34 下载量:2
摘要:
分析了应用于矿井地质构造定量评价的数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论述了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和分形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出了将断层分维值作为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因子对矿井地质构造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思路。
煤层特征对综采放顶煤工艺的控制作用
张克涛
2001, 29(2): 19-20.
浏览量:39 下载量:1
摘要:
分析了徐州东部矿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3#煤煤层特征以及对综采放顶煤工艺的控制作用,阐述了这种"三软"煤层所导致的特殊放煤方式和放煤效果。
煤层气
简评《地质辞典》中的“煤层气”词条
张泓, 彭格林
2001, 29(2): 21-24.
浏览量:18 下载量:5
摘要:
简要评述了《地质辞典》中"煤层气"词条释义方面存在的谬误;指出该词条作者不仅没有给读者任何正确、有用的信息,更为严重的是对煤层气资源工业价值的否定性评价阻碍了我国煤层气的研究、勘探开发进程。因此《地质辞典》再版时,应对煤层气词条进行全面修订,以免继续误导读者。
氯化钾在煤层气井压裂中的作用
丛连铸, 梁利, 卢拥军, 刘萍, 李安启
2001, 29(2): 24-27.
浏览量:22 下载量:4
摘要:
在油田以压裂作为增产措施中,KCl主要作为粘土稳定剂加入压裂液中。通过实验发现,在煤层气井压裂液中加入KCl不仅可作防止煤粉膨胀的稳定剂,还能改变煤基质对水溶液的吸附润湿特性,从而提高返排效率,减少对煤储层的伤害。
一种新的煤层气产出动态预测模型
焦思红, 秦勇, 屈永华
2001, 29(2): 28-30.
浏览量:21 下载量:3
摘要:
运用灰色系统和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建立了一种用于煤层气产出量拟合与预测的动态模型——等维递补灰色-时序组合模型。将这一新的模型应用于山西沁水盆地南部潘庄地区某些典型煤层气井排采量数据的拟合与预测。结果表明,其对历史数据的拟合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适用于煤层气排采的中长期预测。
吐哈盆地煤层的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
李建武, 白公正, 雷宝林, 李静, 赵俊峰
2001, 29(2): 30-32.
浏览量:23 下载量:0
摘要:
通过对吐哈盆地煤层的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认为该盆地煤层虽然变质程度较低,但对甲烷气仍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煤的变质程度是影响吐哈盆地煤层吸附性的主要因素,煤岩显微组分、煤中水分和含油性也对煤层吸附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地下水管理模型中响应函数解法探讨
尹尚先, 李玉林
2001, 29(2): 33-35.
浏览量:21 下载量:6
摘要:
响应矩阵法所形成的约束条件矩阵较嵌入法要小的多,加之直接实现管理决策目标,是管理模型建立及求解的有效方法。重点单值法对奇点的处理和时域上拉普拉斯变换解法,使边界元法较其他数值法更适于求解响应函数。
平顶山矿区地温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姚磊华, 李竞生, 杨桂仙, 张壮路, 黄国纲, 陈遂斋, 黄伯儒, 刘桂平
2001, 29(2): 36-38.
浏览量:20 下载量:4
摘要:
介绍了平顶山矿区地温信息管理系统软件(PGTIMS1.0)的设计思路。根据平顶山矿区地温信息的特点,该信息系统软件具有地温数据库、地温图形库、地温计算系统等三个子系统,可以进行地温信息管理、地温图形的管理、地温场中任意一点的地温计算。界面友好,操作方便。为科学地预测地下温度,评价地温环境、煤炭开发与热害治理之间的矛盾打下基础。
强夯法有效加固范围的数值模拟
朱继永, 许光泉, 龚固培
2001, 29(2): 39-43.
浏览量:43 下载量:4
摘要:
强调了强夯单点夯击时的三维空间概念,并建立了这一概念的地基模型及相应的数值模型,目的在于通过数值模型的模拟,从土力学及土动力学基础了解强夯有效加固范围的分布。并用实测资料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证明其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厚黄土覆盖山区开采沉陷预计
梁明, 王成绪
2001, 29(2): 44-47.
浏览量:31 下载量:5
摘要:
以铜川矿区90 5山区地表观测站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山区地表移动变形的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获得稳定后的走向、倾向主断面移动曲线,建立了走向主断面的下沉和水平移动表达式,把山区地表移动看作是开采影响分量和开采影响下的山坡滑移分量叠加的结果。用影响函数叠加法确定出该地质条件下的预计参数,分离出山区滑移影响参数P(x),并进行了滑移影响的定量分析和移动变形的预计检验,预计结果与实际吻合程度较好,所提出的参数求取方法和参数可在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参考使用。
煤田物探
电阻率三维复杂结构的快速反演
吴小平, 汪彤彤
2001, 29(2): 48-52.
浏览量:18 下载量:5
摘要:
运用共轭梯度迭代算法解三维反问题中的线性方程组,并结合求Jacobi矩阵 G 的Rodi算法,则每次反演迭代仅需一次正演计算,大大加快了计算速度,实现了直流电阻率三维快速反演。另外,由于避免了存储 GG T G 所需的庞大存储量,以及在三维反演中加入光滑约束,有利于精细网格下的复杂模型反演。
天然交变电场动态特征研究
王齐仁
2001, 29(2): 52-55.
浏览量:28 下载量:4
摘要:
运用电磁波传播理论,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天然交变电场动态信息的存在,阐明其形成机理和基本特征,为辨别和判断天然交变电场异常信息、提高解译成果的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对研究地下含水构造、岩溶、堤坝渗漏等地质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瞬变电磁场信号在地下的扩散及地面上的时域响应特性
闫述, 陈明生, 傅君眉
2001, 29(2): 55-57.
浏览量:28 下载量:0
摘要:
瞬变电磁测深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电磁勘探方法,是实现精确勘探的一个突破点。本文应用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分析了瞬变场在二维地电模型情况下低阻体对"烟圈"的吸收现象、瞬变场的滞后现象,对进一步的时频分析和高维反演提供了正演基础。
工程物探
激发极化法在淮南六方堤稳性检测中的应用
周立功, 桂和荣
2001, 29(2): 58-59.
浏览量:25 下载量:5
摘要:
在淮南六方堤稳定性研究中,应用激电异常结合累计ΣρS曲线解释[2],地质效果良好,为堤坝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施工机械与工艺
铣刨机在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中的应用
付建伟
2001, 29(2): 60-61.
浏览量:16 下载量:0
摘要:
近年来高等级公路正在我国迅速发展,养护与维修路面是一项迫切任务。以2000 DC型铣刨机为例介绍其在维修路面中的作用,以及这种铣刨机的结构、技术参数、主要性能及现场应用注意事项。
高时效长寿命弱包镶钻头研究
张绍和, 鲁凡, 杨凯华
2001, 29(2): 62-64.
浏览量:28 下载量:0
摘要:
分析了钻头钻进极坚硬地层时的打滑原因,提出了利用弱包镶手段解决打滑的新思路,研究了弱包镶钻头的工作机理,从理论上解释了弱包镶钻头的高时效和长寿命特性,介绍了该类钻头的试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