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34卷  第4期

煤田地质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杜春国, 郝芳, 张树林, 邹华耀
2006, 34(4): 1-5.
浏览量:28 下载量:0
摘要:
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遭受剥蚀的各套地层的实际地质特点,利用泥岩声波时差、镜质体反射率(Ro-H)、波动分析和相邻层地层厚度对比等多种方法,对各关键构造变革时期地层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研究区12口典型井的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结果表明,侏罗统顶部剥蚀面形成时期为晚燕山期至今,地层剥蚀厚度处在700~2300 m;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顶部剥蚀面形成于晚印支期,剥蚀厚度处在80~150 m;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剥蚀面形成于早印支期,剥蚀厚度处在240~450 m。
试析煤炭资源的安全保证问题
林建法
2006, 34(4): 6-9.
浏览量:22 下载量:0
摘要:
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安全保证问题,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有效供给不足、回采率低、基础地质工作滞后、国家“财产权益”模糊、忽视循环经济发展等,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不同方法对提取原煤中PAHs分布的影响
薛翦, 刘桂建, 张浩原, 钮志远, 郑刘根
2006, 34(4): 10-12.
浏览量:24 下载量:0
摘要:
选取超声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对淮北煤田主采煤层新鲜煤样中多环芳烃进行提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提取液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不同方法对提取原煤中(US-EPA)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种类、质量分数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索氏提取法在提取原煤中多环芳烃能力上优于超声提取法。
三维体元拓扑数据模型的改进与实验
侯恩科, 赵洲
2006, 34(4): 13-16.
浏览量:18 下载量:0
摘要:
在简要介绍三维体元拓扑数据模型建模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三维体元拓扑数据模型的不足,并从处理含夹层地质体和由非平行剖面构建地质体两个方面,改进了三维体元拓扑数据模型的建模条件和数据结构。实验表明,改进后的数据模型更加适合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
褶皱中和面对煤层的控制性研究
王生全, 王贵荣, 常青, 张添景, 王战峰
2006, 34(4): 16-18.
浏览量:20 下载量:1
摘要:
利用纵弯褶皱变形中中和面上下岩层的不同应力与应变特点,分析了处于褶皱中和面上下各煤层在背斜与向斜部位煤层厚度、煤层构造、煤体结构及煤层瓦斯的赋存规律与差异性,揭示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该研究对于开展煤层厚度、煤层构造及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ASP技术的煤矿地测信息远程管理系统研究
秦国建, 王海波, 姜在炳, 刘明军, 王成
2006, 34(4): 19-21.
浏览量:37 下载量:1
摘要:
在对ASP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煤矿地测信息远程管理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并对该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实现。根据煤矿地测部门的实际生产与管理需要,深入探讨了ASP技术在煤矿地测信息远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矿井地质
煤矿开采工作面内小构造预测研究
黄乃斌
2006, 34(4): 22-25.
浏览量:28 下载量:0
摘要:
通过实例研究,认为采煤工作面内有地质小构造(小断层或小褶皱)时,会导致两条回采巷道中线水平间距或者高程差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两条巷道中线水平间距或者曲线图反映出来,曲线图上的拐点即为小构造出现的位置或尖灭点。由此预测小构造在工作面上的展布情况,并利用曲线下“凹”或上“凸”的特征,初步预测隐伏小构造的性质。
煤层气
济阳坳陷煤成气富集成藏的盆地动力学特征
李增学, 曹忠祥, 余继峰, 王明镇, 郭建斌, 韩美莲, 李江涛
2006, 34(4): 26-29.
浏览量:19 下载量:1
摘要:
济阳地区具有煤成气聚集成藏的物质基础和盆地动力学背景。主要表现在石炭—二叠系在济阳坳陷的某些中、新生代断陷区块内保存完整,以含煤地层为主要特色的生烃生气岩系发育;石炭—二叠系上部(如上石盒子组分布广泛而稳定的砂岩)具有良好的储层发育条件,区域盖层为煤成气成藏创造了封闭条件。因此,石炭—二叠系本身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序列,是济阳坳陷煤成气聚集成藏的最重要地质条件。
煤层气系统——一种非常规含油气系统
朱志敏, 沈冰, 闫剑飞, 崔洪庆
2006, 34(4): 30-33.
浏览量:31 下载量:3
摘要:
为了更加有效地预测煤层气分布,指出煤层气有利勘探区域,引入了含油气系统来研究煤层气。煤层气系统是由煤层和其中的煤层气及煤层气藏形成所必需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所组成的天然系统,其中的地质要素包括煤层及其顶底板,作用是煤层气的生成、储集和保存等。煤层气系统的建立和研究,为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及一套煤层气勘探研究的程序和框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迭代法在现代地下水年龄估算中的应用——以银川平原为例
苏小四, 董维红, 林学钰
2006, 34(4): 33-36.
浏览量:40 下载量:0
摘要:
为克服应用氚同位素方法确定现代地下水年龄过程中存在的,需确定地下水系统输入项的历史背景浓度问题,本文根据地下水同位素数学物理方程,以全混模型为例,利用不同时期地下水同位素的测试结果,通过数学迭代运算,推导出计算现代地下水年龄的计算公式。该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地下水系统输入项氚背景浓度恢复时间序列较长的问题,而且对于提高地下水的定年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方法应用到银川平原取得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的周转时间为30 a。
三峡库区泥质灰岩溶蚀作用与边坡岩体破坏
刘海燕, 伍法权, 祁生文, 常中华, 崔拥军
2006, 34(4): 37-41.
浏览量:52 下载量:0
摘要:
三峡库区泥质灰岩边坡的溶蚀与破坏问题,影响到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正确掌握它的破坏规律,有利于边坡治理与防护工作。本文从岩体的基本地质信息入手,分析溶蚀作用从不同方面对边坡工程性质的影响。主要包括:岩体内部可溶岩成分被溶蚀后泥质成分富集,岩体成份发生变化;岩体密集节理裂隙发育,结构疏松,成为溶蚀液体的入渗通道,加剧深层岩体的溶蚀作用发生。溶蚀作用叠加不同的地质破坏因素后,三峡库区泥质灰岩岸坡的变形破坏类型总结为三类:薄-中厚层块裂式破坏、中-厚层点裂式破坏、厚-巨厚层层裂式破坏。
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现状与前瞻
张学真
2006, 34(4): 41-44.
浏览量:31 下载量:0
摘要:
关于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比较了国内外研究工作的新进展。通过分析表明,地下水人工补给在理论及其定量计算方法上的缺陷制约了其工程应用。结合当前研究的新进展,指出了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存在的其他重要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地下水人工补给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煤矿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
王铮, 苗立永, 马强
2006, 34(4): 45-48.
浏览量:20 下载量:1
摘要:
通过对煤矿企业清洁生产的全面研究,按照清洁生产评价的一般原则,提出了一套煤矿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煤矿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为煤矿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提供了一套可供参考的技术方法。本文还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金牛煤矿的清洁生产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矿清洁生产处于清洁水平。
火车岭隧道围岩大变形问题及治理
罗学东, 陈建平, 范建海, 左昌群
2006, 34(4): 49-52.
浏览量:22 下载量:0
摘要:
在现场调研、工程地质勘察和应力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在建的十漫高速公路火车岭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大变形问题。结果表明,导致大变形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岩性、偏压和两郧断裂构造作用等。大变形治理及后续开挖施工时,不能依赖围岩的自承能力,必须增加初期支护的强度和刚度,增大预留变形量,同时及时进行二次衬砌来承担部分荷载,特殊地段可进行适当的地表治理。实践证明,整治后的大变形由最大1.6 m降低到不足20 mm,治理措施同时适用于十漫沿线其他大跨度公路隧道大变形问题。
华北煤田岩溶陷落柱分类及其特征
李永军, 彭苏萍
2006, 34(4): 53-57.
浏览量:41 下载量:1
摘要:
在总结华北煤田多起陷落柱突水事例及对徐淮煤田40多个矿区调研的基础上,依据陷落柱不同发育阶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等,将其分为4个发育阶段:前期发育阶段、强烈发育阶段、衰退阶段和死亡阶段。通过分析陷落柱发育的不同层位,将其划分为3类,即奥灰层位之上可溶岩组、奥陶纪可溶岩组及寒武纪可溶岩组。继而,将陷落柱综合划分为12类,并总结分析了各类型陷落柱的地质特征。
埋入式双排桩—土体系桩间内力分配的模拟
王旭, 晏鄂川, 吕美君
2006, 34(4): 57-60.
浏览量:16 下载量:0
摘要:
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双排桩的内力分配。计算了滑坡推力在两排桩之间的分布,通过桩—土共同作用模型得到了两排桩的弯矩和剪力,并分析了双排桩排距对桩身内力的影响。由此得到双排桩设计的一些有益结论。工程算例表明,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双排抗滑桩的内力是可行的,增大了设计的合理性。
开采损害预计评价系统的可视化研究
赵兵朝, 余学义, 赵继展
2006, 34(4): 61-64.
浏览量:17 下载量:1
摘要:
针对开采对人类生存环境损害这一问题,着重以“开采方案—覆岩与地表移动变形—地面建(构)筑物的受损分析”为主线,详细地介绍了预计评价系统的主体程序设计流程图,并对预计评价主体程序的预计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对比分析,实现了对开采损害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预计评价,是现场实用、方便的预计评价系统应用软件之一。
煤田物探
测井曲线判识构造软煤技术预测煤与瓦斯突出
孙四清, 陈志胜, 韩保山, 张建彬, 赵继展
2006, 34(4): 65-68.
浏览量:20 下载量:0
摘要:
基于构造软煤与硬煤的物性差异,分析构造软煤分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根据煤层段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将揭露区钻孔测井曲线初步判识的结果同钻孔邻近巷道煤壁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形成了一套测井曲线判识构造软煤技术。利用该技术获取了研究区的构造软煤资料,对研究区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域进行了预测。
煤矿井下微震监测系统及应用
李凤琴, 张兴民, 姜福兴
2006, 34(4): 68-70.
浏览量:17 下载量:1
摘要:
介绍了微地震监测系统原理、方法,分析了微地震监测仪器结构、性能及施工措施,并结合微地震监测技术在煤矿井下监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措施。
测井多尺度分析方法中最优小波基的选取
房文静, 范宜仁, 邓少贵, 李霞
2006, 34(4): 71-73.
浏览量:13 下载量:0
摘要:
不同的小波基具有不同的时频特征,用不同的小波基分析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小波基的选取和优化在实际应用中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小波基的基本性质,并以相关系数作为选取最优小波基的依据,分别选取4种常用小波基函数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比较相关系数的大小,选定了适合测井多尺度分析方法的最优小波基。对实际测井信号的多尺度加权重构表明,最优小波基的选取是合理的;相关系数法作为选取小波基的一种方法是可行的。
瞬变电磁技术在煤层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中的应用
郭纯, 邢文平, 李文军
2006, 34(4): 74-76.
浏览量:18 下载量:3
摘要:
煤层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技术可以彻底根治底板水害。利用瞬变电磁技术探测煤层底板含水层的赋水性特征,确定工作面内注浆改造重点区域,指导钻孔布置,并在底板改造后检验注浆改造效果。其在焦作矿区的应用效果明显。
探矿工程
反循环钻头引射孔倾角的仿真分析
郝树青, 殷琨, 王清岩, 任红
2006, 34(4): 77-79.
浏览量:17 下载量:0
摘要:
介绍了引射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反循环取心钻头体上的应用。运用FLUENT流体工程仿真软件对30°、45°、60°3种不同倾角引射孔内部形成的负压进行模拟,得到对应压力分布云图与数值,并根据所得结论制造出带有3种角度的引射装置。实验室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比较,二者基本吻合。这说明运用仿真技术对引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是可靠的,并且过程简单,与经验法和试验法相比,其成本低,周期短,结论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