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40卷  第2期

煤田地质 矿井地质
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化
胡斌, 尚永国, 牛永斌, 宋慧波, 刘顺喜, 张璐
2012, 40(2): 1-5,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01
浏览量:369 下载量:5
摘要:
通过对露头及钻井资料的研究,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可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08~252 Ma);以太原组上部灰岩段底界面为区域性沉积间断面,将该一级层序又分为Ms1和Ms2两个二级层序;进而依据次级层序界面又细分为20个三级层序。通过对本区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表明:本溪组沉积早期,本区海侵方向为自东向西进行,海侵中心由南向北迁移,而到本溪组沉积晚期,海侵范围扩大,海侵中心部位继续北移,海侵方向由NEE向SWW进行;自太原组沉积开始,区内海侵逐渐达到高潮,海域扩大;到山西组沉积期,区内大面积海退,海域范围向东南退缩,经历了滨海-潮坪-泻湖-下三角洲平原的沉积演化;到下石盒子组至上石盒子组沉积期,海水基本退出华北盆地范围,致使河南境内沉积演化最后经历了从三角洲前缘-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对分析研究区晚古生代成煤、古地理、古环境及聚煤规律具有参考价值。
逆断层区构造煤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
徐学锋
2012, 40(2): 6-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02
浏览量:360 下载量:6
摘要:
采用FLAC2D数值模拟分析软件,通过流变模型和摩尔库仑弹塑性模型转换技术,研究了在水平构造应力作用下,逆断层运动过程中断层区域塑性破坏区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而揭示了逆断层区构造煤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逆断层区域的塑性破坏区域在距离断层一定范围内分布,随着远离断层而减小,且断层上盘构造煤的发育程度和范围大于下盘。研究成果可为断层区域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提供借鉴。
新疆伊犁盆地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
马帅, 田继军, 吴天伟, 柳磊, 付清波, 陈斌
2012, 40(2): 9-1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03
浏览量:422 下载量:5
摘要:
水西沟群西山窑组是伊犁盆地主要含煤地层。通过对大量钻孔、测井、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资料的分析,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伊犁盆地水西沟群西山窑组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5个体系域。通过分析沉积基础图件,恢复沉积环境,明确了本区西山窑组沉积演化特征:SQ1层序中主要发育河控三角洲,湖缘及泛滥平原区主要形成泥炭沼泽,且聚煤作用时间长,强度大,分布广,易于形成稳定的厚煤层;SQ2层序因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地层剥蚀程度较高,资料完整程度较低,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尚待进一步研究。低位体系域煤层通常较高位体系域煤层分布广泛且稳定。对伊犁盆地西山窑组的沉积演化特征和聚煤规律的分析,为下一步煤炭勘探提供了依据。
邯峰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方法与模式
林中月, 曹代勇, 李小明, 张继坤, 魏迎春
2012, 40(2): 15-1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04
浏览量:323 下载量:4
摘要:
针对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现状及深部煤田勘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邯郸峰峰矿区(以下简称邯峰矿区)为例,分析了影响深部勘查工程的煤田构造特征、勘查手段及勘查模式。强调浅部资料及钻探工程在矿区深部勘查中应用的重要性,对深部勘查工程的钻探深度、布孔方式、钻孔信息获取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邯峰深部勘查区为例的老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模式,即充分利用浅部生产矿井资料,以钻探工程为主,辅助其他多种勘查手段的综合勘查模式。
采场覆岩裂隙发育及高位钻孔优化设计——以祁南煤矿342工作面为例
孟攀, 叶金焱
2012, 40(2): 19-22.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05
浏览量:111 下载量:2
摘要:
为了有效地提高高位钻孔的瓦斯抽采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祁南矿342工作面开采过程中覆岩的裂隙发育规律和离层率变化规律。判定了煤层上覆岩层冒落带和裂隙带分布范围;确定了钻孔法距参数的最佳范围为距32煤层顶板12~22 m的岩层区域。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工作面高位钻孔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煤层气
煤层气井压裂难易程度预测方法——以韩城区块为例
贡玉军, 郭大立, 李铁军, 李曙光, 曾晓慧, 计勇
2012, 40(2): 23-27.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06
浏览量:78 下载量:5
摘要:
预测煤层气井的压裂难易程度是制定煤层气井压裂方案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压裂预测方法。以韩城区块煤层气井的压裂为例,通过测井资料和现场压裂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拟合,得到了煤层气井压裂难易程度预测公式。经过检验,发现该公式预测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煤层气直井开发井网适应性优选
石军太, 李相方, 张冬玲, 胡小虎, 李骞, 胡素明, 吴克柳
2012, 40(2): 28-30.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07
浏览量:77 下载量:6
摘要:
利用直井井网开发煤层气,优选合理的井网对于煤层气藏的高效开发关系重大,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储层条件的煤层气藏研究优化井网类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针对不同渗透率、不同各向异性的煤层气藏,进行了正方形、矩形和菱形3种不同井网的数值模拟,得出适合不同井网开发的储层渗透率和各向异性的范围。模拟研究表明:正方形井网不适合煤层气的开发;矩形井网适合于中渗、低渗至特低渗煤储层;菱形井网适合于中渗至高渗煤储层。
碎裂煤显微裂隙分形结构及其孔渗特征
陈玮胤, 姜波, 屈争辉, 李明, 窦新钊
2012, 40(2): 31-3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08
浏览量:101 下载量:2
摘要:
构造煤特有的孔裂隙系统决定了其不同类型具有独特的储层物性,而以脆性变形为主的碎裂煤发育区是煤层气勘探的有利区。根据贵州发耳煤矿9件煤样的显微镜观测和压汞实验数据,分析了构造煤微观变形和显微裂隙分形特征,进而对煤样孔隙渗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碎裂煤显微裂隙信息维数分布在1.2~1.8;以信息维数为指标,可将碎裂煤划分为3类,信息维数分布范围分别为1.2~1.4、1.4~1.7和1.7~1.8;脆性构造变形增加了孔隙系统中大孔和中孔的孔容,构造变形越强烈,脆性系列构造煤的渗透性能越好。
气爆对煤体渗透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曾范永, 李成全, 孙可明, 宋维源, 李赞
2012, 40(2): 35-3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09
浏览量:108 下载量:0
摘要:
我国煤层的渗透率普遍偏低,采用常规增产改造和降压开发技术难以奏效。因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卸压增透技术-气爆。阐述了气爆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气爆前后渗透率的对比。通过对40组气爆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可知:在气爆压力相近的情况下,当煤的硬度系数f为0.5~0.9,且渗透率k为0.001~0.005 D时,气爆效果更明显,部分煤体的渗透率甚至增加了10倍;同时,爆破孔深度、位置和气爆压力的大小也是影响渗透率变化的重要因素。实验结果为气爆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煤炭开采对煤层底板变形破坏及渗透性的影响
孟召平, 王保玉, 徐良伟, 吴志远, 白刚, 路波涛
2012, 40(2): 39-43.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10
浏览量:55 下载量:3
摘要:
煤层底板变形破坏除受地质因素控制外,还受开采因素影响。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煤炭开采对回采工作面底板应力、应变和破坏及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岩性岩石的渗透性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为应变的函数,在微裂隙闭合和弹性变形阶段,岩石的原生孔隙和裂隙容易被压密,岩石的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由大变小明显,当应力增大至极限强度时岩石试件破坏形成贯穿裂隙,岩石的渗透率迅速增大至最大,不同岩性岩石存在一定差异性;随着回采工作面推进,煤层底板岩层在横向上划分为原岩应力区、超前压力压缩区、采动矿压直接破坏区和底板岩体应力恢复区4个区。煤层底板岩体的渗透性随着煤炭开采底板岩体变形破坏而呈规律性变化。
特殊构造条件下煤炭综放开采顶板涌水机理及防治
孟祥军, 张新武
2012, 40(2): 44-4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11
浏览量:71 下载量:7
摘要:
煤炭资源开采中采场顶板水水害是威胁工作面安全生产的灾害之一。以兖州矿区东滩煤矿综放开采14310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的涌水情况为例,在分析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从构造控水机理出发,分析了工作面特殊构造条件下顶板砂岩含水层的赋存规律和涌水规律,实施了14310工作面安全回采的探、放水工程、泄水巷工程和完善排水系统等相关水害综合防治方法,最终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矿井水资源评价——以阜新矿区为例
李喜林, 王来贵, 刘浩
2012, 40(2): 49-5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12
浏览量:60 下载量:6
摘要: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矿井水资源,结合当前水资源评价的研究特点和发展方向,将矿井水和生态系统作为整体,提出了"矿井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建立了面向生态的区域矿井水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阐述了它的内涵、研究内容和技术体系。以中国典型的矿业缺水城市阜新为例,运用数学理论、室内试验、现场监测和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水质评价、水量评价、污染评价及开发利用条件评价角度介绍了矿井水资源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通过对阜新矿区矿井水水质、水量、污染及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提出矿井水应该进行资源化利用,以解决矿区缺水问题,同时控制矿井水对地下水的污染。
灰色理论在矿井涌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褚程程, 杨滨滨
2012, 40(2): 55-58.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13
浏览量:47 下载量:5
摘要:
运用灰色理论建立煤矿涌水量预测的GM (1,1)模型,在某矿井太原组工作面涌水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观测频率和数据密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使精度提高到96.26%。将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数据比较,证明所建立模型较为可靠。结合其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排水能力,设定该工作面的上灾变阈值为15 m3/min,得出工作面的涌水量大小、灾变时间和数值的预测值,为工作面安全开采和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持。
采动影响下的煤层底板岩层破坏特征——以团柏煤矿为例
李刚, 王海平, 苏俊辉
2012, 40(2): 59-61,66.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14
浏览量:44 下载量:1
摘要:
研究采动影响对底板岩层的破坏范围,掌握矿压和水压对底板岩层作用的关系是煤矿防治底板水害的关键。团柏煤矿开采10煤和11煤,受到底板奥灰岩溶水的威胁,因此,以10煤为研究对象,采用煤层开采过程中底板监测钻孔的压水实验,研究采动影响范围和底板岩层的破坏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0煤开采对底板岩层的破坏范围为10~12 m,横向影响范围40 m,峰值点位于6~20 m。该成果可为煤矿开采深部煤炭资源时进行底板突水预测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区域性温度因素对饱和粘土固结的影响
郭鹏辉, 林玉祥, 胡燕
2012, 40(2): 62-66.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15
浏览量:55 下载量:2
摘要:
不同地区地基饱和粘土的固结过程受到当地区域性温度的影响而不同。通过探究区域性温度因素在饱和粘土固结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太沙基一维渗流固结理论,得出了区域性温度因素对饱和粘土的固结度及固结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对固结度的影响,同一时间因数时,温度较高的地区比温度较低的地区土层平均固结度大,且时间因数在(0.3,0.5)范围内达到最大固结度差值;对固结时间的影响,较高温度地区的土层固结速度比较低温度地区大。土层平均固结度较小时,不同地区的固结时间相差不大,平均固结度较大时,则固结时间差别较为显著。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已掘砌立井全井筒段出水治理技术
汪敏华, 丁同福
2012, 40(2): 67-70,7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16
浏览量:67 下载量:3
摘要:
淮南矿业集团望峰岗一副井在凿井过程中多次发生突水事故,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该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现场环境条件,采用定向分支造孔方法,实行下行式、小段高、低压重复注浆方式,成功在已砌筑井壁的井筒周围形成堵水帷幕,从而解决了强含水"红层"涌水问题。该技术对于造孔过程中断层带、壁后空洞区域孔壁的稳定性及漏浆的处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煤田物探
裂隙对煤岩超声波速度影响的实验——以沁水盆地石炭系煤层为例
周枫
2012, 40(2): 71-74.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17
浏览量:56 下载量:2
摘要:
对沁水盆地煤岩样品进行模拟煤层埋藏压力条件下的多方位超声波速度测试,研究煤岩中裂隙对超声波速度的影响,进而对地下裂隙进行预测,有利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分析结果表明:煤岩中的裂隙会导致超声波速度降低,但当围压增大到10 MPa以后,大部分裂隙被压密闭合,煤岩的超声波速度趋于稳定;裂隙的方位对超声波在煤岩中的传播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平行裂隙方向,超声波传播速度最大,垂直裂隙方向,超声波传播速度最小。研究成果为预测煤层中的裂隙提供了基础资料。
基于F-K变换的井下多道瑞利波频散曲线提取
王季
2012, 40(2): 75-77.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18
浏览量:81 下载量:2
摘要:
井下瑞利波勘探中频散曲线的提取多采用基于两道之间互相关的表面波谱分析法,此方法仅能提取基阶模式的瑞利波频散曲线。为了能够获得多阶模式频散曲线,提高煤矿井下瑞利波勘探的探测距离和精度,运用基于F-K变换的多道瑞利波频散曲线提取方法处理井下地震数据。针对井下地震数据的特点对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利用合成数据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后,将其应用于工作面内部构造探测中,并从中获取了具有多阶模式的瑞利波频散曲线,从而证实了当煤层中存在断层时多阶模式瑞利波的存在。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基岩勘察中的应用
邓帅奇, 岳建华, 刘志新, 于业斌
2012, 40(2): 78-81,85.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19
浏览量:93 下载量:5
摘要:
从三电位电极系基本理论出发,对高密度电阻率法常用温纳、偶极及微分装置的分辨率、信号强度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实例分析表明,温纳装置测量获得的数据纵向分辨率较高,采集信号的强度大,信噪比高,采用该装置探测基岩面的起伏状况效果明显;偶极装置采集的数据横向分辨率较高,在探测基岩内部构造方面有较好的灵敏度,但该装置采集的信号强度小,抗干扰能力差。在实际应用时,建议运用多种装置形式进行综合测量和对比解释,以进一步提高勘探效果和精度。
地震资料处理中自动增益控制方法对振幅的影响
张宪旭, 强娟, 杨光明, 聂爱兰, 孙永亮
2012, 40(2): 82-85.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20
浏览量:46 下载量:7
摘要:
自动增益控制方法(AGC)是地震资料处理中常用的一个模块。通过构建模型和两套处理流程,对炮集、CDP道集和叠后数据使用该模块后可能给振幅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进而讨论了该模块对AVO属性分析、岩性和流体识别等振幅解释技术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AGC方法对岩性异常处的振幅变化会带来严重失真,最终将导致解释错误。因此,在以振幅解释为目的的处理流程中,叠前和叠后禁止使用AGC方法。
饱水岩石加载变形过程中视电阻率-渗透率的关联性
孙强, 冯永, 朱术云, 杨彩, 薛雷
2012, 40(2): 86-90.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21
浏览量:66 下载量:1
摘要:
根据岩石受载变形破坏过程中视电阻率和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分析了岩体破坏过程中视电阻率和渗透率变化的关联性,指出饱水条件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视电阻率与渗透率关系密切。基于Archie公式和Carman-Kozeny公式,推导出了饱水岩石渗透率和视电阻率之间的关系式。同时,从岩石加载过程变形破坏的细观分析角度,探讨了渗透率-视电阻率关系式的合理性,进而指出了其成立的基础条件和应用意义。
探矿工程
基于Pro/E的PDC钻头参数化设计
刘刚
2012, 40(2): 91-92.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2.02.022
浏览量:96 下载量:8
摘要:
基于Pro/E (Pro/ENGINEER)的二次开发平台,以煤炭系统常用的胎体式内凹型PDC钻头为例,在系统分析钻头结构特点和主要参数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钻头结构设计各参数相关性技术体系实体参数化设计模型。通过设计Φ65 mm胎体式内凹PDC钻头,验证了该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利用参数变化完成钻头体的三维及二维结构图设计,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为钻头参数化设计提供了参考。